欧美亚洲日本视频,一级片一级毛片,91av在线导航,伊人久爱,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,特级淫片大乳女子高清视频,真实国产乱弄免费视频

青龍山故事19:抗戰(zhàn)時全州此地有一所全國知名學校,誰還記得盛況?

廣西全州縣安和鎮(zhèn)青龍山村,聽當?shù)乩先酥v,解放前這里曾經(jīng)有一所大學,而且還有外國籍的老師和學生,但這所大學的名稱還多次變更過,有人說最初叫湖北大學,后改為青龍山大學,再后來稱龍山大學,還說看到過寫有龍山大學的牌子,也有人說后來這里還有過龍山女子中學。但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,那么真相究竟如何?這所藏在深山的大學究竟是所什么學校呢?

地處海洋山系都龐嶺支脈大獅頭山腳下的安和鎮(zhèn)青龍山古村

說起這事,其實是與當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(zhàn)爭有關,更是與青龍山的名人蔣伯文(繼伊)直接有關。當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遍中原,蹂躪華夏,為了躲避戰(zhàn)火,中原一帶的學者、專家與逃難的人們和一些重要機構不斷南遷。在這支南遷的大軍當中,有一個由老師與學生組成的聯(lián)合學校,曾經(jīng)來到青龍山村里辦學。

今日全州縣安和鎮(zhèn)青龍山村民委員會辦公樓

小橋流水人家(干砌石古江堤)

在當?shù)卮迕竦挠洃浝铮斈甑倪@個從湖北遷來青龍山避難的學校在這里分為三個區(qū)域,一是教室,學生上課的教室是利用兼善公祠堂(蔣榮達,號兼善,是伯文的曾祖父),當時是前后兩座,后座已于1944年11月被日軍燒毀;二是男生宿舍,男生的住宿是利用緊鄰兼善公祠堂的伯文家的偏房谷倉,主要住在二樓的木樓板上開通鋪;三是女生宿舍及廚房飯?zhí)?,則是利用蔣朝漢(伯文的二弟叔仁之第三子)的大房子,朝漢大房子在小江的北岸,所以村人在兼善公祠堂邊上專門架設一座臨時木橋供師生通行。學生都在朝漢大房子客廳里面吃飯,女生宿舍也安排在朝漢家,老師們則分散居住在學校周邊村民家中。

可惜當年湖北學校在青龍山辦學的三處大房子僅有教室尚存前座了,兼善公祠堂的后座和朝漢大房子(詳見《青龍山故事2:蔣朝清自衛(wèi)隊打死日軍大佐,青龍山遭到瘋狂報復!》)都同時被日軍燒毀了(朝漢房子所在地后一直被叫做火燒坪),如今只有兼善公祠堂前座尚存,但也搖搖欲墜,岌岌可危,男生宿舍伯文家的谷倉房則因年久失修,于2019年4月份拆除了,如今只剩一地瓦礫,令人扼腕嘆息。

當年青龍山本地人則在內建鄉(xiāng)公所頭所村南1公里的觀音堂建有冠英堂小學校(今為安和鎮(zhèn)冠英初中),當時在全州縣就挺有名氣了,是以伯文和他的父親蔣任衡(字春甫)出資為主,建鄉(xiāng)百姓共同捐資修建的,連蕉江大源的瑤民都捐獻了很多杉木料。

青龍山村兼善公祠堂,抗戰(zhàn)時期的鄂湘聯(lián)中教室舊址。(抗日遺跡,曾為紅軍長征宿營地)

這個學校為什么1939年會遷到青龍山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辦學呢?

據(jù)2019年4月12日《團結報》登載的劉明鋼的文章《抗戰(zhàn)烽火中的鄂湘聯(lián)中》)所述,這個學校的名稱應該是鄂湘聯(lián)中。

武昌文華中學

2011年武昌文華中學140周年(1871~2011)校慶

1938年6月,武漢會戰(zhàn)打響,7月26日,九江失陷,武漢及周邊地區(qū)的學校早已停課,戰(zhàn)火逼近武漢,美國基督教圣公會決定將武昌文華中學、漢口圣保羅中學和希理達女子中學以及另外兩所湖南省的中學組成“鄂湘教區(qū)聯(lián)合中學”,簡稱鄂湘聯(lián)中。

1938年9月7日,鄂湘聯(lián)中教職員連同家屬約300人,由武昌徐家棚登上火車。9月9日下午,師生又乘火車沿剛剛建成(蔣伯文主持修建)的湘桂鐵路奔赴廣西全州,第四天上午(即9月13日)安全到達,步行八里到了首魁街新校舍。9月27日,第二批師生60余人前來匯合。10月3日,開始上課,全校有男女學生360名。學生都是未成年人,年紀小的只有十一二歲,大的也不過十五六歲,還有一些教師子女。南下遷移費為4000美元,由美國教會捐助。

當時這個學校應該先是在全州縣城首魁街(有人說是今日的全州縣城關完小附近,具體位置有待考證)辦學的,但全州戰(zhàn)事日益趨緊,日本侵略軍的飛機經(jīng)常飛來轟炸,學生經(jīng)常跑到樹林中躲避,有時被迫在山林中上課,午后回校,如此往返奔波。時任全縣(今全州縣)縣長唐文佐(興安人)得知這一情況后,與全州籍的知名人士蔣伯文(蔣繼伊,曾任兩廣財政廳長、1946年任廣西省參議長)訴說學校師生上課的艱難。

蔣伯文說,既然縣城日機轟炸不安全,那就搬到我的家鄉(xiāng)青龍山去吧,那里隱蔽安全些,能適合學校辦學。于是學校就遷至距縣城35公里的內建鄉(xiāng)(今安和鎮(zhèn))青龍山村。蔣伯文樂于做這種公益事,他的兒子們、侄子們也挺支持。學校遷到青龍山后,蔣伯文父子大力贊助,為學校排憂解難,借給一間祠堂(即兼善公祠堂)當作教室,一間谷倉(即伯文故居的偏房)樓上作男生宿舍,另外一座宅子(即朝漢大房子)作女生宿舍和食堂。老師們則散住在農(nóng)家。1939年1月12日,在青龍山正式開課。

抗戰(zhàn)勝利后文華中學遷回武漢,這是1946年的學生成績單。

抗日時期用作鄂湘聯(lián)中教室的兼善公祠堂前座的外墻尚存(爛木棚邊上為當年架木橋的位置)

兼善公祠堂被日軍燒毀的后座倒塌后的外墻斷口

兼善公祠堂被日軍燒毀的后半座的宅基地仍在

兼善公祠堂前半座內景,已岌岌可危,隨時可能倒塌,急需維修保護。這里是抗戰(zhàn)中的鄂湘聯(lián)中教室舊址 (抗戰(zhàn)遺跡,還曾是紅軍長征宿營地)。

據(jù)村民蔣廷璜老人(1930年生)回憶說,當時30多位老師分散安排借住在學校周邊住房條件較寬松的村民家里。在這些老師中,讓他記憶深刻的有一個姓孟的老師,帶有兩女一兒,她的女兒穿著漂亮的裙子,由于當時穿裙子是非常稀罕,所以大家對此記得很清楚。另外,有一位外籍老師也讓村里的老人記憶猶新。這位外籍老師,是紅頭發(fā),長著一對貓崽眼睛,非常喜歡村里的小孩,會逗小孩玩,給小孩吃糖果。

蔣伯文故居前門(兩道青石大拱門尚存西側一道,與之對稱的東側另一道于1985年11月拆毀)

兼善公祠堂西側,蔣伯文故居東北角現(xiàn)為兩座兩層小樓(兩座小樓之間為1985年11月拆除的青石大拱門所在位置)

蔣伯文家谷倉(當年的鄂湘聯(lián)中男生宿舍)已成一地瓦礫、蕩然無存,與之相鄰的東側這座木壁房子則是孟老師一家借住過的地方。

據(jù)劉明鋼的文章《抗戰(zhàn)烽火中的鄂湘聯(lián)中》記載,鄂湘聯(lián)中在流亡中堅持辦學遇到很多困難,條件異常艱苦。

學生絕大多是孩子,流亡大多要靠步行,所到之處沒有現(xiàn)成的校舍,也沒有條件新蓋校舍,所以師生們只能住在廟宇、祠堂,或借住較大民房,開大通鋪擠在一起。

上課沒有黑板和課桌,只能找舊門板當黑板,用土坯壘成高低不同的小土垛,上面放塊木板,就是課桌和凳子。晚上也只能在黑暗中、月光下互相切磋,復習功課、背誦詩文和英語,甚至寫英語作文。

據(jù)彭人豐在《流亡回憶》中記載,初到廣西全州,條件十分惡劣,“食則八人一處,蹲地而食。臥則連衾接裯,席地而臥,有時鼠嗅得學生口角糖果餌者,頻頻舐食,學生夢中驚醒,大聲叫呼,一室鼎沸,有時發(fā)現(xiàn)毒蟲,則風聲鶴唳,一夜不能安枕?!钡芥?zhèn)南之后,“蒼蠅跳蚤臭蟲特多,防不勝防,捉不勝捉”,“晚間在被中跳來跳去,令人睡臥不寧,白日藏在衣內遍身游擊,使人行坐難安?!钡搅?a href='/qingzhen/' target=_blank>清鎮(zhèn)之后,“條件越發(fā)惡劣,學校寄居在山中的寺廟之中。貴州多雨,山路崎嶇,師生經(jīng)常摔跤,山上取水困難,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師生從山頂?shù)缴侥_,排成一字長蛇陣,用面盆盛水,互相傳遞的盛況。 艱難程度可見一斑。

蔣伯文家的谷倉房(卯興明攝于2014年7月19日),二樓是當年的男生宿舍。

青龍山村民蔣新艷(1954年生)聽父親蔣朝品(1924年生)說起過,兼善公祠堂里曾經(jīng)掛有一塊木牌子,上面寫有龍山大學,有蘇聯(lián)人到龍山大學讀書(此說應不太準確)。當時來的師生多,村里有條商業(yè)街(就是在朝漢大房子的門前兩側),還有米粉鋪,村民砍了5棵杉樹為學生們架橋。

當年專為學生們架的杉木橋與此很相似。

蔣伯文家族故居主體建筑(左)尚在,只是谷倉偏房(右)抗戰(zhàn)中的鄂湘聯(lián)中男生宿舍舊址已成一地瓦礫。

青龍山村雖然比全州縣城稍好,但由于廣西離前線太近。1939年夏天,鄂湘聯(lián)中校委會決定遷往云南的鎮(zhèn)南縣。學校在全州購買的教學設備,由于不易搬遷,全數(shù)贈給了當?shù)氐男W。從而結束了鄂湘聯(lián)中這段在青龍山村的辦學歷史。

今日青龍山小學

流亡中的鄂湘聯(lián)中在國內頗有名氣,由于學校對學生要求嚴格,還多次在統(tǒng)一高考中升學率名列前茅, 1939年獲全國第3名,1940年獲全國第1名。每一屆高中畢業(yè)生都以優(yōu)異成績考入大學,且60%以上考入西南聯(lián)大、武漢大學等名牌大學,受到湖北省教育廳的嘉獎。在流亡過程中,鄂湘聯(lián)中不斷接收從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泰國越南等地逃難回國華僑的子女。國民黨將領程潛之女、科學家竺可楨之女、貴陽縣長何輯伍之女,紛紛到聯(lián)中就讀。

在當?shù)卮迕竦闹v述中,當年遷來有多所學校,也有相傳后來還來過一所大學,但我們沒有找到更多的資料,也許是一種誤傳,也許是我們對那段歷史了解不全面所致。 歷史雖然才過去幾十年,百年都不到,但有許多史實漸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,希望當年知道這段歷史的人們能把這段歷史說出來。

前面提到的冠英初中,是蔣伯文和他的父親蔣任衡(字春甫)于民國19~20年(1930~1931)所修建。1931~1932年春甫公自任第一任校長。伯文父子熱心辦教育培養(yǎng)人才,造福一方,時人稱春甫公為老夫子,稱伯文為小夫子。

今日冠英初中的前身就是冠英小學校,這冠英小學校的前身就是春甫公于1909年創(chuàng)辦的青龍山高等小學堂。

據(jù)全州縣志記載:“清光緒十六年(1890)英國基督教徒裴樂義在州城秀海園辦毓英小學堂。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)州人趙炳麟、唐鶴與蔣任衡以全州賓興局(舊址在今政府大院)為校址,撥賓興公款(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的經(jīng)費)為經(jīng)費,創(chuàng)立全州州立第一所兩等小學堂。以朱德垣為校長,招收學生48人。同年,萬鄉(xiāng)龍水村創(chuàng)辦龍溪兩等小學堂。宣統(tǒng)元年(1909)蔣任衡在內建鄉(xiāng)創(chuàng)辦青龍山高等小學堂。是為全州新學之始。當年共有學堂3所,學生202人。以后,等覺、永歲、五福、多寶等小學堂次第建立。”

由于春甫公開辦新學有功,國民政府為其頒發(fā)教育部特授一等金色嘉祥章一枚。

這是蔣任衡(春甫公)當年所立夾石,即將修復后重新樹立

這是蔣伯文與父親蔣任衡主持捐建的全縣內建鄉(xiāng)冠英小學校,民國時期學生畢業(yè)試卷

全縣內建鄉(xiāng)中心國民學校三十四年度上學期成績報告表(學生李合健,家長李秀清)

宣統(tǒng)元年(1909)蔣任衡在內建鄉(xiāng)創(chuàng)辦青龍山高等小學堂,1918年春甫公攜家搬遷至鰲魚洲(今安和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)后,青龍山高等小學堂隨遷至鰲魚洲,改名鰲魚洲小學校。后遷頭所村(內建鄉(xiāng)公所所在地),改名永安高等小學堂。因鄉(xiāng)公所駐在學校的前面,街邊相對混亂嘈雜,對教學和學習不利。所以1930年春甫公又另擇新址新建了冠英小學校。

2005年3月23日的冠英初中大門(兩個四合院已于2007年全部被拆毀)

今日冠英初中,拆除后的四合院大門前只剩廊柱基石和五級青石臺階(攝于2017年10月4日)

2005年3月23日的冠英初中西側,一樓為教室、二樓為宿舍(據(jù)說是2007年全被拆毀)

今日冠英初中,古樟一棵、古松數(shù)棵仍存

今日冠英初中操場,枝繁葉茂的古樟仍在

今日全州縣安和鎮(zhèn)冠英初中,蔣伯文塑像前,當年觀音堂古廟前的兩顆300多年古柏樹尚存。

冠英初中新校舍(前排為拆除舊四合院所建)

青龍山人,廣西民國參議長蔣繼伊(伯文)像

蔣廷松 蔣士基

Hash:67fcc3b2fece37d5d93d7da1cfa50e67c81d3199

聲明: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發(fā)布,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。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,請聯(lián)系我們 kefu@qqx.com